金牌导师访谈 | 李小卫:“夯实语言专业技能,与学生并肩作战”
“金牌导师访谈”栏目是亚搏(中国)股份有限公司,《BISU面对面》最新推出一档子栏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用对话记录身边历史,以人物解读热点话题。栏目聚焦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以简短精悍的轻阅读为主,通过访谈体悟他们培养德才兼,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类高校如何在交叉学科语境下更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初心所向”。栏目将带你一起品读二外,品读研究生青年梦想远洋,导师造帆护航的师生故事。
阿拉伯语专业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李小卫副教授曾获亚搏(中国)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6年度师德先锋、2017年度“翔宇教学奖”一等奖、2019年首届“外指委杯”全国阿拉伯语专业“金课”大赛二等奖、2020-2021年度“优秀班主任”、2018和2019年“永旺杯”第十一届、十二届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阿语交传组二等奖、一等奖指导教师、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本科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指导多名研究生屡次获得国际口笔译大赛奖项;完成了《初级阿语I》、《初级阿语II》、《阿拉伯语语音入门》在线课程的建设,发表了十多篇教学科研学术论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译著1部;同时完成了近70篇本科生、近10篇MTI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以及8个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
李小卫老师立足多年翻译教学实践,在秉持初心中推动外语学习者实现“学好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本期《BISU面对面》金牌导师访谈栏目,记者王子涵博士对话北二外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李小卫副教授,李老师将与大家分享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记者:您好,李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肩负着培养国际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您曾获得全国阿拉伯语专业金课大赛奖项、北二外师德先锋、“翔宇教学奖”等。如何用阿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金课”,您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
李小卫:语言学涉及语言的结构、功能、应用、认知等多个领域,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因此在阿拉伯语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中融入主流价值引领,才能实现外语学习者“学好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
作为阿拉伯语教师,我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将阿拉伯语课程的人文教育贯穿于语言知识教学,始终秉持“把主流核心价值放在课堂讨论中引领、把国家战略放在专业教学中宣讲、把文化自信放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把中国精神放在第二课堂中弘扬”的原则,将文化与思政元素融入相关主题、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时政热点,在和学生的沟通和探讨中,以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要素,不断突显人文属性和人文教育,强调厚基础、宽人文的理念。
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始终着眼于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通过对阿拉伯语词汇、句子、句式结构、语法、篇章逻辑等内容的教与学,从阿拉伯语所包含的人文属性中提炼阿拉伯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等思想;从它的社会属性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看待各种社会热点、时事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提升政治敏感性,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荣誉感;从其自然科学的属性中,引导学生尊重事实,重视逻辑思维,准确掌握阿拉伯语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阿拉伯语与中文更好地衔接起来,通过积累各个领域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准确甄别语言表述背后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语言表述的思想深度,用得体、优美的阿拉伯语,恰当翻译和诠释中国特色的制度、理念和文化等内容,最终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目的。这也是我在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努力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记者:您开设的“视译”和“阿-汉时政口译”两门研究生课程,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教学评教中均获得满分的佳绩。您认为这两门课程有何独特之处,为什么能受到同学们的“追捧”,又能够为同学们带来哪些助力?
李小卫:我非常惊讶学生们打出的评教成绩,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很荣幸也很欣慰,课程得到学生的认可、受到他们的欢迎,这会成为我继续踏踏实实上好课、不断拓宽课程内涵、提升课程质量的动力。
“视译”和“阿-汉时政口译”两门课程自专业设置八年以来,我已主讲了完整的4轮。在学习和借鉴其他语言类专业课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的内容与特点,经过对课程的课堂训练方式、授课内容、输出评价以及课后训练与作业方式等不断修改、调整、完善,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目前较为合理和成熟的课程框架、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和具体内容。
两门课程都是翻译实践课,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共同之处就是我在授课中始终把相关的翻译理论和具体翻译技巧与策略,与课堂语言翻译实践有机结合,课程所选语料主题多样、体裁丰富,课堂内容饱满,并和思政教育巧妙融合;两门课程的课堂训练方式有所区别:“视译”以视频文字视(口)译+文本文字视(口)译为主,而“阿-汉时政口译”的课堂实践训练的形式以音频文字听(口译)译+文本文字视(口)译为主。课下则辅以每天朗读打卡、每周口译约200字的自选语料并录音提交、每月语料积累等多种练习和作业形式,同时把翻译理论、特色阿语视听和文字语料及网站等资料分享给学生,让第二课堂可以无限延展,构成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技能提高过程中互补、融合的立体网,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拓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堂及课下多样有效的教学与实践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越来越熟练掌握和运用口译技巧与策略的基础上,在多个方面如阅读视频滚动字幕、文本文字的速度,对语音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阿语朗读能力、口头阿语复述、汉语概述的表达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自行搜索、查找特定素材并口译的能力,通过阅读语料,找到典型案例,结合语言学、翻译学理论进行分析的论证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简而言之,课程不止教给学生阿语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与研究的良好习惯、终身学习以及思辨的科学方式与方法。
记者:您提到“实践课”一词,特别重视积累和提高研究生的“实战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外指委、各高校组织的全国性口、笔译比赛、实践以及志愿活动,不断夯实同学们的语言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您的多名研究生也屡次获得国际口笔译大赛奖项,获得 CATTI阿拉伯语二级笔译证书等。对此,您有哪些经验传授?
李小卫: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与语言专业知识、翻译方法与技巧,没有经过反复的具体实践和运用,就如“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华而不实,无法证明学生真正的能力,也不能说明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只有经过“实战”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示与检验。
近年来,我多次指导学生参与永旺杯全国口译大赛,并参与CATTI的试卷评阅,这让我能够对参赛学生给予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备战与备考建议。说到具体的建议,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夯实专业基础,追求深度。以阿拉伯语口译或笔译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各项语言基本技能,夯实语言基础。首先就是继续深度学习本科阶段的精读课本,并结合研究生课程内容,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的复习与强化,通过加强阿拉伯语词法、句法、篇章等具体内容,借助视听、阅读、表达、写作、翻译等各种练习形式,在把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的过程中为语言综合能力提升奠定扎实的根基。同时,不断积累并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基于承载丰富语言知识的真实文本,学生可以通过对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的语言材料,如句式表达、谚语俗语,以及不断产生和形成的阿语新词与表达、各类术语,尤其是数字网络领域的网络用语、潮词等不断进行积累,从词法到句法,再到语义和语用的动态补充,短语、语句、语篇等内容的持续加工和升级,逐渐形成多语的、综合性或专门领域的、独具特色的语料库。
二是努力提高知识储备,追求广度。一名合格的翻译,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和素养,而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可能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我跟学生沟通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任何知识,你可以不精深、精通,但不能不知道,尤其是关键核心内容”。做到“无所不知”是不可能的,但它是翻译这个职业终其一生都要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积极接触和阅读各个领域、不同门类的知识,了解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博览群书,才能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拓展,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也才会在面对自己不擅长、未能熟知的主题翻译时沉着冷静,并利用所积累的关键词汇或者信息,顺利解决问题。
记者:北二外校园里流传着您和同学们“并肩作战”的故事。晨读的阿语同学中时常能见到您的身影,践行着您“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价值理念,充满实干精神和对同学们的责任之心。在这里,您还有哪些“知心话”想对学习小语种的研究生同学们说?
李小卫:在我看来,无论是晨读、晚修,还是讲义、习题,甚至寒暑假作业,都是构成阿语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形式,都是外语学习中非常关键且必要的部分。从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来看,这些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技能的一个一个的台阶。
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踏实认真、勤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才能不断进步、精益求精,实现卓越。我常和同学们说:“希望大家能用沙漠般的热情与骆驼般的坚韧来学习这门语言。”只要有了热情和决心,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你。
最后,我想借用两句阿拉伯语谚语和大家共勉:“رحلة ألف ميل تبدأ بخطو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要从点滴着手,相信涓涓溪流汇成大海;纤尘堆聚可为高山;“من سار علي الدرب وصل.”,(有志者事竟成),哪怕路途崎岖、跋涉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抵达期待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