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资讯

金牌导师访谈 | 崔英兰:做学生人生路上值得一提的引路人

文字:王子涵 宋迎峰 唐恩思 摄影:唐恩思 来源:党委宣传部 2022-11-02 字号:[ ]

【编者按】我校是全国首批开设朝鲜语专业的高校之一。自1972年以来,北二外朝鲜语专业培养了大批能胜任国家机关、外事、经贸、旅游、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十几年来,亚洲学院副教授崔英兰坚持致力于人才培养,秉持“热爱我的人生、热爱我的职业、热爱我的学生,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值得一提的引路人”的培养理念,仔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发掘学生性格、科研、就业等方面优势,关注个体学习过程和成效,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近年来,崔英兰副教授主持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校级重点课程项目、优质研究生课程项目,出版专著《篇章语法理论下的韩国语终结语尾教育研究》,主编教材《韩国语入门》等。在北二外朝鲜语专业成立50周年之际,本期《BISU面对面》金牌导师访谈栏目,对话亚洲学院朝鲜语系主任崔英兰副教授,听听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崔英兰在课堂上                                          

记者:1972年,北二外开设朝鲜语专业,是国家首选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朝鲜语人才教育培养中心之一。五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韩流文化”比较受年轻人的欢迎,有很多学生赴韩国交流、学习,如何将坚定文化自信寓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您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

崔英兰:北二外朝鲜语专业今年迎来了专业成立50周年,50周年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朝鲜语人才培养基地,二外朝鲜语专业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意味着朝鲜语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认可,同时也对今后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朝鲜语专业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韩国料理、K-POP、韩剧为代表的“韩流”对中国年轻一代的饮食、审美、兴趣乃至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更为直接。他们中有很多人去韩国进行短期交换或攻读学位,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近距离接触到对象国文化,受到对象国文化冲击,受到对象国文化影响。如果学生不具备对待异文化的正确态度、全面理解和判断能力以及对本国文化的充分自信,就容易出现盲目厌恶或推崇、分析问题片面、对待分歧冲动等现象。

  崔英兰在课堂上

研究生跟本科生不一样,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已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文化现象与社会内在联系的能力、从学术的角度探究和研究文化现象的能力。专业性强、理论性强、针对性强是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在这种课程设置下,我们教师会根据具体课程性质进行设计,在努力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我的交替传译课程中,每节课都会安排《一周时事、热门分享》、每学期都会安排2-3次《讲好中国故事》环节。在《一周时事、热门分享》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准备一条国内外时事进行简要发表,并对时事和热门事件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同时我会选择一篇时事、热门新闻供学生进行即兴口译练习。这样一来既能够做到贴合课程培养目标,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捕捉信息等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环节中,我选取了“二外校史”、“从长安到罗马”、“中国申奥之旅”等素材来进行模拟口译、外语配音等练习,实现专业课学习和培养文化自信两手抓。

记者:您强调研究生指导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和引路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性的制定学业规划、科研规划、就业规划。这种培养模式效果极佳,学生就业率达100%,有学生留校工作,有成为各地高校教师、跨国企业骨干,还有任职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您是如何在研究生培养中“因材施教”的?有哪些方法和经验?

崔英兰: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我觉得是一种美妙的缘分。缘分确立,我首先会通过面对面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考研动机、学习目标、学业规划、就业规划等,然后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过程和成效。根据一个学期的观察结果能够发现学生的性格优势、科研优势、就业优势等,给学生提供针对性建议。

  崔英兰在课堂上

其实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不一样,作为他们人生和学业路上的引路人,迅速、正确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发扬光大优势、弥补缺陷非常重要。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韩国语教育研究、中韩语言对比研究,选择我做指导老师的学生理所当然需要专研这两个研究方向。在学习和写论文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找到自己乐于、善于研究的具体领域。比如对跨专业考上来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寻找与原本专业的关联性,从中寻找研究课题。对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会建议他们从研究方法、理论探究着手寻找课题。

对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会建议他们从语言对比、语言现象分析着手寻找课题。总之,我认为根据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优势并使之发挥最大化的效果是作为引路人最重要的责任。我在制定就业规划方面的做法也差不多,也是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背景、期望值之后进行针对性引导。让我非常自豪的事情是,所有研究生不仅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还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现在有两个毕业生在高校工作,其中一个从事管理工作、另一个从事教学工作。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求职过程中曾多次向我咨询教学岗位的特点,自己能否胜任等问题。当时我鼓励学生勇敢挑战,结果挑战成功,现在也顺利上岗,工作满意度非常高。看到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您既注重“个人成长”,也注重“团队力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种,组织学习小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也是定期自发的组织学习讨论活动,形成了传帮带、共进步的良好氛围。“个性+团队”的双培养模式,较“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有哪些补充和增进?又能够有效的提升研究生的哪些素养和能力?

崔英兰前一个问题我主要谈到了学生个人成长问题,我觉得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团队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建立“在校生学习交流团队”和“毕业生+在校生沟通交流团队”。“在校生学习交流团队”每两周进行一次理论指导和论文指导活动,学生们共同研读前沿研究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这一做法对学生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发现研究问题、学习研究方法都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在这个团队里我会强调前辈的引领作用,组织活动主要交给上一级的学生来担任,我作为导师参与其中,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反馈。“毕业生+在校生沟通交流团队”主要以延续情感纽带为主,在这个团队里毕业生持续关注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前辈和后辈之间保持紧密联系,互相关心、互相鼓励,让所有人在这个团队里感受被爱的感觉。同时我也会不定期邀请已毕业的学生参与到“在校生学习交流团队”活动中来,传授学习经验、论文写作经验、就业经验。总之,通过团队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充分信任团队,感受在团队中成长的乐趣,同时在团队中重新认识自我,最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

记者:从您谈起学生们自豪的表情,能感受到您和同学们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关爱学生、鼓励学生、锻炼学生。这也是您个性化指导与团队进阶双培养模式切实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吗?请您介绍下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培养理念?

崔英兰:谈到培养理念,我也想总结得高大上一点,但想来想去没有找到比“热爱我的人生、热爱我的职业、热爱我的学生,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值得一提的引路人”更好的表述。研究了这么多年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也总结了很多方式方法,但我发现没有比以身作则更有效的方法。我对人生的态度、对职业的态度、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学生说:“老师,我想成为像您这样的人。”我会开玩笑说:“你肯定会比我好、你必须比我好。”我确实非常希望所有学生都比我好,但从学生的言语里也能发现,我身上的某一点肯定触动了他们,给了他们积极的影响,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也许这些并不与学术研究有直接的关系,但积极向上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对待学术的态度和人生的态度。

相关阅读>